医生如何轻松做临床科研?② | 由“提出临床问题”到“绘制技术路线图”,一个案例梳理全流程
阅读:3061 时间:2024-06-14

 

什么样的临床问题才有价值?

完整的研究设计路线如何确定?

 

这些问题常常是各位临床医生们在开展科研工作时,最先遇到的难题。大家可千万别被吓退~它们未必是真正的难题!之所以觉得难,也许是因为我们不够了解。在本篇文章中,小谱将通过一个案例,为大家仔细梳理:如何将一个模糊的科研念头转换为明确的科研想法,再系统性的细化梳理为科学详细的技术路线图。相信跟着本篇的思路挖掘临床问题,我们都能拥有出发的勇气!

 

小谱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整个流程:临床医生在日常工作中会面临很多的临床问题。这些问题从临床需求出发,都是极具临床价值的科研切入点。一些科研念头也随之产生。当我们通过对多个病例进行观察和分析,从中提炼出具有共性且具有研究价值的科研思路,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技术路线设计了。

 

我们直接来看一个案例,跟着小谱一起来思考:有哪些有价值的临床选题以及如何明确科研思路~

 

背景:在临床实践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部分患者接受ICIs治疗后,预后情况不良。那么如果能准确划分这些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针对这部分疗效差的患者就可以考虑采取其他治疗方法,从而达到个性化精准医药的目的。这就是一个非常有临床价值的科研切入点。关于如何提炼研究选题可点右侧链接查看【临床科研服务介绍——临床科研选题】  

 

  • 临床问题:临床发现,针对同一种治疗手段ICIs,部分患者疗效差。

  • 科研念头:寻找一种方法,区分疗效好和疗效差的患者。针对疗效差的患者考虑采用其他治疗手段。

  • 科研思路:将患者根据治疗效果有效和无效分组,检测治疗前的患者样本(例如蛋白质组学检测患者基线期血液样本),寻找生物标志物,指导和改善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

 

 

当有一个明确的科研思路后,接下来就需要充分考虑研究设计的具体内容,我们也就进入了今天的重要主题——绘制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可以说是展示科研水平的最直观、最重要的内容,它提纲挈领,把握整个研究的框架和走向。特别是在基金申请书中,整个研究设计以及更多的研究细节和技术,都可以通过设计技术路线图传达给评审专家。在绘制成熟科学的技术路线图之前,我们需要确定研究人群、纳入排除标准、分组情况、样本匹配以及分析技术等研究细节。接下来小谱还是通过案例为大家展开介绍:

 

在前例中,为了深入探究部分患者接受ICIs治疗后预后情况不良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治疗前患者的血浆蛋白差异,以区分预后差异人群。下面将详细探讨具体的研究设计内容。

 

1.研究人群

 

首先根据研究目标,明确研究人群。确定好研究选题后,就可以通过地区、时间以及疾病或健康状态来划定准确的研究人群范围。一项研究结论是否可靠,就要看抽样人群是否具有代表性。而讨论代表性问题,就不得不提及三个有关人群的概念:目标人群,源人群和研究人群

 

目标人群为研究结果想要外推适用的人群(在本例中为:采用ICIs疗法开展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人群);源人群则是研究特定问题实际选取样本的人群(在本例中为:某医院接受ICIs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而研究人群则为最终具体实施项目时所纳入的人群。

 

在本例中挑选的研究人群应主要包括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挑选2020年*月-2022年期间在某医院接受ICIs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2.纳入排除标准

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研究人群的确定依照统一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排除标准基于对疾病的理解、研究目的和设计以及患者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为确保研究人群的同质性,对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治疗历史和无法配合完成研究等情况进行规定。

 

纳入排除标准可参考同类型疾病研究的文献方法学,或者参考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中已注册试验的纳入排除标准。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具体项目查询结果

 

3.研究分组

 

根据研究设计目的,合理划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常用的分组有两种方法:1.按照暴露分组是从暴露因素出发,看它是否会导致某种结局。比如研究吸烟组与不吸烟组中发生肺癌的情况;2.按照结局分组则是从结局出发,去追溯可能导致这个结局的暴露因素。比如研究已经发生肺癌组和未发生肺癌组,过去吸烟比例的差异情况。

 

在绘制研究技术路线图时,需要清晰展现分组情况,并准确描述研究干预(药物、手术治疗)的具体内容

 

在本例中分组基于治疗后的预后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存活)和预后不良组(死亡)。预后情况可以通过随访患者生存期、疾病进展情况等指标来评估。干预措施为标准化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方案,不涉及其他干扰因素,确保研究结果能够反馈ICIs的治疗效果。

 

4.样本匹配

 

为了减少潜在干扰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根据样本基线特征进行匹配。匹配的基线特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分期等。通过匹配这些特征,我们可以使两组患者在这些方面保持相对一致,减少偏倚,从而更准确地评估血浆蛋白差异与预后情况的关系。

 

通常运用统计学方法如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来平衡不同组别的基线特征。我司提供倾向评分匹配服务,帮助客户实现病例与对照组间的均衡匹配。如果您对此感兴趣,想要学习如何实现PSM操作的话,也可移步公众号【干货分享丨如何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调整组间可比性问题 】,手把手教您做匹配!  

 

 

5.具体技术分析

 

除了整体的研究设计框架外,在技术路线图中通常也会展示研究的核心技术分析方法。各位老师们可以依据具体项目情况,添加相关技术分析内容,如动物/细胞实验、蛋白质组学或其他组学分析流程等。

 

比如本例中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寻找预后结局差异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该研究采用蛋白质组学定量分析,对临床变量和差异蛋白进行了筛选,最终构建了临床蛋白质组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价。整体的设计路线图如下图所示:

 

以上就是如何将临床问题逐步淬炼,最终梳理得到完整的技术路线图的步骤讲解啦!希望各位医生通过阅读本篇,能有所启发。后续小谱还会更新更多临床科研系列的文章——伦理审查怎么做?结构化数据库如何整理?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敬请持续关注哦~更多讨论欢迎联系我们,谱度众合专家团队为您研究的每一环节严格把关!